第315章 反包_犁汉
笔趣阁 > 犁汉 > 第315章 反包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15章 反包

  汉军的攻击是断层的。

  因为此时主帅卢植还未赶到前阵,此时汉军处在群龙无首的状态。

  又因为屯骑校尉士孙萌的自作主张,率先发动了进攻。

  虽然在战术上,以麋鹿作为冲阵利器不能说不妙,但在整体战阵上,却毫无疑问在擅自行动。

  在士孙萌这边带着八百骑发动进攻的时候,在其阵后的步兵校尉韦端不得不配合做了进攻。

  一方面是要遮护士孙萌的骑兵,一方面士孙萌打开的缺口,也确实是难得破阵的良机。

  韦端是京兆杜陵人,杜陵韦氏日后的名声要比现在还大,是中古时期又一大名门。

  不过便是现在,韦氏也是京兆数一数二的豪族。

  其家祖在前汉初年就是楚王傅,六世祖是宣帝时的丞相,五世祖又是元帝时期的丞相。到了本朝,韦是更是累世璎簪,出过军功侯,出过大司马,大司徒。

  毫不客气的讲,别看卢植是河北军中主帅,但单论家世,他是远远不如韦端的。

  也正是有这一份阀阅在,又自觉自己是在抓住战机,所以韦端毫无顾忌的就带着两千西北材官对徐和的八千人大阵发动了进攻。

  此时,日头照在冻土上,晒得人浑身发暖乏力。

  两千顶盔带甲的西北高壮甲士就在各排头的旗帜呼应下,慢腾腾的向着徐和部开始移动。

  绛色的军衣在赤旗的引领下,如一道赤潮压向了黄巾军。

  此时,就在右角大阵的徐和,就目光灼灼的盯着这一只甲军。而那支冲撞塌他大阵一角的汉军屯骑,他却看都没看。

  只因为徐和明白,敌那八百骑是声势大过伤害。

  他这八千人大阵,有长戈大戟,有甲、有阵、有弓,不是那八百骑能撞散的。

  而相反,对面那两千人的汉军甲士确是真正的厉害。

  一旦对线起来,乐安黄巾大阵的前排挡不住,那就是节节败退。

  于是,徐和就一直盯着那只在阳光下曜着白光的甲兵,一动不动。

  突然,徐和就发现了一事。

  就是对面在移动的时候,竟然开始和他们右侧的汉军脱节了。

  也就是说,只有对面那只甲兵在前进,它的侧翼竟然是一动不动。

  徐和大喜,立马意识到战机出现了。

  于是,他立即挥动旗帜开始调度大阵。

  在徐和的调度下,一直如老龟忍受屯骑袭扰的乐安黄巾大阵开始颤动了。

  他们在各自道使的激励下,也搬开拒马,收起步槊,开始向着对面的汉军步兵校尉部排去。

  密集的鼓点,错乱的步伐,两军袍泽肩碰肩密集的前进着。

  越来越近。

  五十步。

  二十步。

  在这个距离,乐安黄巾的前军排头果断下令:

  “放槊!”

  “放”

  一排排步槊就直接顶在前面袍泽的肩膀上,斜着刺向了汉军步军甲士。

  但汉阵上没有多少惨叫,一些被砸晕的汉军甲士直接委顿在地,后面的袍泽们就直接踩踏了过去。

  随后对面的汉军甲士就开始了冲击。

  他们套着铁甲,但仍然奔行如风,如一块铁砧直接砸在了黄巾大阵上。

  于是,惨烈的肉搏战直接开始了。

  西北自古出精兵,青州自古出好汉。

  一支是汉室之基石,一支是太平道之砥柱。

  两伙完全陌生的人就在这河北冻土上宣泄着滔天的仇恨。

  刀砍斧斫,断臂残肢,旗帜飘落,战争的烈度直接拉到了最满。

  汉军甲士的第二排是一只五十人的甲兵,其为首的队将叫鲍出,也是京兆人。年龄不大,但魁梧昂臧,是老家新丰的游侠豪杰。

  后来受了乡里的豪强的提点抬举到了北军步兵校尉部,一飞冲天,做到了队将。

  此时,汉军甲士第一排已经差不多倒毙,他们不能说不勇,但奈何对面第一排那步槊太厉害,他们不是刺而是选择了砸。

  很多汉军甲士就是被步槊砸在脑袋上,一声没坑就倒下了。

  而且这还没完,对面第一排除了步槊手外,从下面又冒出一队队刀斧手。

  他们完全没有任何甲胄在身,就额头上一抹黄巾,手里一把大斧,然后对着汉军甲士就是狂劈。

  显然,这是青州黄巾专门布置起来对付汉军甲兵的。

  所以,汉军甲士第一排很快消耗殆尽,鲍出的这排成了最前线。

  在此危难,鲍出一声大喝:

  “楯!”

  此令出,所部五十甲兵直接从身背后翻过一牌,然后就随鲍出行动,开始直接顶在了青州黄巾的前排。

  显然,鲍出打算仗着他们的铁甲,直接和对面贴面,然后直接挤压过去。

  鲍出这边一上前挤,他后面的同袍也举着盾顶靠了上去。

  只是他们的的盾都举在头顶,防着青州黄巾对面的箭雨。

  青州黄巾的弓箭手布置在了六列步槊手之后,然后就靠着信兵指挥来对汉军抛掷。

  而汉军这边也连绵不绝的放着箭矢,双方不断都有人中箭倒地。

  鲍出这边人挤人,完全咬牙坚持,奋力往前顶,而他右手上的环首刀就不断在对面刺击。

  青州黄巾的披甲率虽然不错,但也还是比不上汉军的。所以这种硬碰硬,一刀换一刀的打法,青州黄巾完全扛不住,于是节节败退。

  鲍出这里越杀越勇,他好像有一种感觉,就是他就这样杀下去,就能杀透这黄巾大阵。

  但可惜,鲍出这里埋头杀,实际上看不到,也没办法看到,那就是在北军步军校尉部死命往青州黄巾里面凿的时候,它的两翼已经被青州黄巾反包围了。

  原来,青州黄巾因为人数更多,其大阵也布的更宽。汉军第一列是五十人,而青州黄巾在每一列的人数却是两百人。

  于是,在两军一接触的时候,青州黄巾大阵最两端就开始奔到了汉军的两侧。而随着汉军越来越深入,这两翼就越被夹击。

  此时因为位置和视角的原因,汉军的前部和中部都没有任何感觉。

  只有左右两部大感不妙,他们不自觉的停下脚步,向两边列阵,好阻挡住黄巾军的夹击。

  随着两翼的示警,位于中军的韦端也发现了问题。

  但他知道,此时正是一鼓作气的时候。一旦停下脚步,汉军就更危险了。

  因为他们的人数比黄巾少得太多,只要被困,就很难再脱身了。

  而现在,只要继续凿击,就能将青州黄巾拦腰截断。那时候,青州黄巾再不成阵,如何挡得住一直在附近游弋的屯骑的冲击。

  于是,韦端咬牙下令:

  “全军继续向前,杀崩贼阵!”

  于是,从中军的扈兵这里,一路人传人,将军令一路传到了最前线。

  而一直咬牙捅杀的鲍出,被人从身后传来了这声令,其人一声骂,转头看向自己的部下。

  此时五十人的老部下早换了几遍人,一眼望过去,竟然没一个认识的。于是,鲍出悲从心中起,怒吼道:

  “俺们京兆的汉子啊,五百年前,是俺们出关扫六合,也是咱们助汉王再造这山河。这些关东人被杀的都不敢面西站立。而今天,这些青州的狗奴竟然向我们举刀,我们要怎么做?”

  步兵营校尉部几乎都是关西大汉,此时一听鲍出的怒吼,也放声大吼:

  “杀啊!”

  鲍出一刀搠进去,大吼:

  “那就杀啊!”

  于是,关东、关西两阵好汉子再次延续着他们祖先的仇恨,沸腾了。

  ……

  青州黄巾包围了汉军的步兵营。

  这一切都被它的友军,河北三郡国兵看在眼里。

  但他们没有选择上去支援,因为主帅的军令早就有了,原地不动。

  当然,这都是表面的理由。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也是可以的。

  河北三郡国兵不动,是因为看到靠步兵校尉部最近的中山国兵不动。它都不动,魏郡、赵国两郡国兵为何要动?

  那中山国兵为何不动呢?

  因为河北汉军这里不是没有破绽。

  现在卢植麾下的的确确是汉军的精锐,无论是北军五校还是幽州突骑,都是历史上传承下来的荣誉之师。

  但却有一只兵成了汉师的软肋,它就是中山国尉刘惠的两千中山国兵。

  刘惠乃中山王之后,其家一直都是国中的望族。

  这次刘惠率兵南下助河北汉军,正是受了中山国相臧旻的所托。

  说来这个臧旻也是一员良将,为国家屡立战功,当年会稽许生妖乱,就是他带人破的。

  也是在此战,他提拔了年轻的江东武人孙坚,可以说是孙坚的伯乐了。

  但如今的臧旻却已无过去的风采。

  六年前,他与破鲜卑中郎将田晏,护乌桓校尉夏育共同出塞攻击鲜卑。

  但奈何那一战,直接让三万北地边军全军覆没。可以说,如果不是因为六年前的大败,让汉室丢失了三万北地精锐,此时的河北战场也不会焦灼到这个份上。

  那一战后,臧旻自然是入狱了,但后来天下大赦,他又重新回到仕途,做到了现在的中山国相。

  遭此人生际遇,再加上年老体衰。臧旻难免不英雄气短,开始求稳起来。

  这一求稳,臧旻就只拨给了刘惠千人的国兵,剩下的千人皆是新兵,都是征募来的。

  这里的征募可不是过去那种抽调的有秋防经验的征召卒啊,而是完完全全的只会耕地的黔首。

  中山国大概有九万七千户,口是六十万不到。其中抛开部分加入黄巾军的人口,中山国可能的丁壮只有六万不到。

  而在平叛第一波河北黄巾的时候,中山国就已经征发了一万具有秋防经验的征召卒统一训练。而剩下的,不是跑豪强处藏匿了,就是跑进了黑山做了匪。

  所以,当时的中山国实际上已经到了兵力的极限。

  那刘惠这千人新卒是怎么来的呢?

  简单来说,就是用绳子捆来的。

  中山国的军吏们每日就像绑匪一样,在市场、闾肆、乡野,只要看到丁壮就用绳子一捆送入军营。

  甭管你是不是中山国人,是不是家中独子,现在都统统抓来。

  从此也可见汉军之疯狂,以及对黄巾军那种必置之死地的决心。

  但汉军如此做,老百姓们也不是没应对方法的。

  一个就是逃,逃不掉的,就把自己的脚搞断,把手指头剁掉。总之,上有策,下有对。

  所以,即便是新兵,臧旻也只是给刘惠补充了两千。

  嗯,没错。

  原先刘惠从中山国的卢奴出发的时候,有郡国老卒一千,征召新卒两千。但只是从中山国赶到邯郸这一路,路上就跑掉了八百人。

  那剩下的二百人哪去了呢?都是在邯郸被练死的。

  当时汉军主力因为和河北黄巾、青州黄巾几次大战,人员折损非常严重,所以急于补充兵员。

  但为了不拖累整体的战斗力,又需要对新卒们做基础的战阵训练。

  既要快的补充兵力,又要训练出合格的士卒。那训练强度就可想而知了。

  当时邯郸的河北军吏们普遍的看法就是:

  “这些中山国兵与其说是卒,不如说是民。对这些人,一定要凶,要狠,这样才能杀掉小民的散漫气,养成服从、守纪的习惯。”

  而且,还有个放不上台面的理由。

  就是这些作训吏都知道这些人是被中山国军吏们抓来的,心里都有怨气。

  要是不在这里把这些人弄到怕,不把威立起来。这些人上了战场,拿了甲械,没准就敢生反骨。

  但时候,一旦阵前哗变,后果不堪设想。

  这就是他们慈不掌兵的底层逻辑。

  既然无恩以笼络,无义以励气,那就只能靠铁血杀到底层的怕。

  如果最后连杀人都不敢杀了,这权威也就是真的荡然无存了。

  所以,那会在邯郸大营,几乎每一天都有中山国的征召兵被打死,被悬首。

  开始中山国兵还有情绪,但被这么磨,再烈的性子也要麻木。

  而且别说,过往一直都是这么练兵的。

  而且很多精锐都是出自这样的训练方式,他们可能出自赘婿,奴隶、囚徒,但却在边疆异域为大汉尽忠流血。

  他们当然谈不上是多精忠报国,但人就是这么奇怪。

  即便是最初处于被迫,但只要习惯了某件事,他也会超越当初的仇恨,反而对这件事出现某种认同和使命。

  所以,邯郸方面就是用这过往的一套来训中山国兵的。

  “只是可惜,这样的兵真的能用吗?”

  此时,衔接着郡国兵和北军的中山国尉刘惠如是问自己。

  而答案,显然易见。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q61.cc。笔趣阁手机版:https://m.bq61.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